当新能源车铺天盖地刷屏时,一个反常识的数据浮出水面:2025年全球每卖出10辆车,仍有8辆是燃油车。在中国富明证券,近50%的消费者依然选择燃油车,而这一比例在全球高达80%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中国汽车出口的“主力军”并非电车,而是燃油车——占比超60%,在俄罗斯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横扫日韩份额。
一、燃油车凭什么“死而不僵”?
加油5分钟续航500公里,充电桩排队半小时起步——这是新能源车难以跨越的体验鸿沟。在零下20℃的严寒中,燃油车启动成功率近100%,而电车续航可能腰斩。“加油自由”仍是全球车主的刚需,尤其在充电设施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,加油站覆盖率超80%,充电桩却不足30%。
燃油车的另一张王牌是价格屠刀。合资品牌为守住阵地疯狂降价:雅阁、宝马3系入门价下探至11万区间,吉利帝豪甚至杀入4万元级。对预算敏感的家庭用户而言,10万级燃油车比同价位电车便宜近30%,且无需承担电池更换成本(约占车价1/3)。
二、中国燃油车出口:闷声发大财
2024年,中国汽车出口585.9万辆创历史新高,其中燃油车独占457.4万辆(78%),是新能源车出口量的2.5倍。这些“中国油车”的杀手锏是:技术升级+极致性价比。
热效率碾压日德:奇瑞ACTECO发动机热效率达48%,超越丰田(41%);吉利雷神混动系统达46.5%富明证券,长安新蓝鲸发动机采用500Bar超高压直喷技术,油耗降低15-20%。
新兴市场“收割机”:在俄罗斯,奇瑞Tiggo 7 Pro以“日韩车一半的价格、同等的性能”市占率超60%;长城皮卡因载重1吨仍能穿越泥泞路况,成为非洲个体商户首选。
三、燃油车的“新活法”:混动与智能化逆袭
面对电动化浪潮,头部车企正用两条腿走路:
混动技术续命:比亚迪DM-i系统让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%,吉利雷神混动续航超1300km,碳排放低于欧盟标准。这类车型在海外充电设施不足地区渗透率达37%。
燃油车也玩高阶智驾:一汽-大众全新揽境搭载与大疆联合研发的IQ.Pilot系统,成为燃油车阵营首个实现高速NOA(自动导航辅助驾驶)的车型,红绿灯识别、丝滑避障媲美电车。
四、残酷真相:燃油车不会消失,但会“分层”
行业共识是,未来十年市场将形成5:3:2格局:50%混动/增程、30%纯电、20%燃油。燃油车的“生态位”收缩至三类场景:
混动系统中的“配角”(如增程器);
商用车、硬派越野等特殊领域(重卡、坦克300等);
充电困难地区和经济型市场(非洲、南美等)。
与此同时,中小燃油车企正批量死亡。国七排放改造需投入整车成本40%的资金,产能利用率不足30%的厂商陷入“卖一辆亏一辆”的恶性循环。而头部玩家如大众、丰田,已借混动技术和全球化布局筑起护城河。
结语:油电之争,本质是场景之争
当奥迪宣布暂停2033年停产燃油车计划,当中国车企用热效率48%的发动机攻占全球市场富明证券,燃油车的终局已然清晰:它不会消失,只是换一种方式活下去。正如一位工程师的犀利点评:“在撒哈拉沙漠的油田、西伯利亚的冻土带,燃油车依然是无可争议的王者——而这样的角落,地球上还有很多。”
丰云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